王璐瑶:保护动机理论的介绍与相关论文的分享
2019-12-16
保护动机理论起源于恐惧诉求理论。Witte(1992)指出“恐惧诉求描述如果人们不遵从所建议的行为时恐怖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这种通过吓唬人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恐惧诉求的必备要素包括个体感知的威胁和个体对推荐反应效能。对恐惧诉求的研究中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包括四类基础理论模型,分别是Hovland等1953年提出的恐惧获取的驱力模型、Leventhal在1970年提出的平行过程模型和Witte在1992年提出的新平行过程模型、Rogers在1975年提出的保护动机理论、De Hoog等2005年提出的恐惧唤起信息的阶段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Rogers在1975年提出的保护动机理论,基本原理是人们在感受到威胁事件的同时如果可以解决或应对该威胁,则人们更有意愿积极参与保护行为。
保护动机理论强调保护动机源于用户感知威胁后避免潜在负面结果的愿望,是解释个体的风险预防及采纳保护行为的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最初主要用来解释恐惧是如何影响个体及个体相关的健康采纳行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系统的发展,保护动机理论被用来研究保护家庭计算机和企业网络的多种行为,包括个体遵守网络安全策略、采用反恶意软件等。
关于论文阅读,推荐阅读所研究领域的顶刊最新的中英文文献,对英文文献,可能刚开始精读一篇论文需要1-2周,但是随着阅读量的积累,阅读的速度会加快很多。
然后关于论文写作,笔者在写一篇论文的时候,构思题目和模型花了很长时间,然后也看了很多文献,但是最后写出来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一边看论文就一边写,积累素材的同时也会产生灵感,然后循序渐进,在论文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模型就越来越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