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区块链和信用去中介
Swan在《区块链——新经济蓝图》中指出,“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成为下一轮重大的、全球性的计算范式的第五次颠覆式创新,前四次分别是: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社交网络和移动手机。作为最前沿的科技,区块链有潜力像WEB网站一样彻底重塑人类社会活动形态。”
1.1区块链定义
互联网上的贸易,几乎都需要借助可资信赖的第三方信用机构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这类系统仍然内生性地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
区块链技术是构建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与交易信息加密传输的基础技术。它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基于信用,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直接支付,从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参与。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一种通过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被更改的分布式数据库。这里的“分布式”不仅体现为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也体现为数据的分布式记录(即由系统参与者共同维护)。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整合的结果。这些技术以新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数据记录、存储和表达的方式。
1.2 比特币的诞生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8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讨论组上贴出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他对电子货币的新构想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通过“挖矿”得到50枚比特币,产生了第一批比特币区块“创世纪块”,比特币就此问世!
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币使用者开始要求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赠后,原本言谈简洁只聊业务的中本聪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讨中。“不,不要这样做。”他在比特币论坛里发帖说,“这个项目需要逐步成长,这样软件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我呼吁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它还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小型测试社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只会毁了比特币。”
2010年12月12日6点22分,就在他发帖争辩给维基解密捐赠比特币7天后,中本聪在论坛发了最后一个帖子,帖中谈到软件最新版本几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他的电邮回复也变得更加不稳定,最后完全终止了。
诞生比特币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的创造
公钥加密算法的发明
点对点Bitorrent(BT)协议的发明。BT协议最开始是开发来用于在网络上的相对小的用户子集之间共享许多文件的,但比特币用它来在所有用户之间共享单个文件
分布式网络的共识机制协议(拜占庭将军问题的解决协议)
2. 区块链的特征:
2.1 开放,共识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区块链网络,每一台设备都能作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允许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库拷贝。节点间基于一套共识机制,通过竞争计算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任一节点失效,其余节点仍能正常工作。
2.2 去中心,去信任
区块链由众多节点共同组成一个端到端的网络,不存在中心化的设备和管理机构。节点之间数据交换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进行验证,无需互相信任,只要按照系统既定的规则进行,节点之间不能也无法欺骗其它节点
2.3 交易透明,双方匿名
区块链的运行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信息也是公开的,因此每一笔交易都对所有节点可见。由于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去信任的,因此节点之间无需公开身份,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匿名的
2.4 不可篡改,可追溯
单个甚至多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无法影响其他节点的数据库,除非能控制整个网络中超过51%的节点同时修改,这几乎不可能发生。区块链中的每一笔交易都通过密码学方法与相邻两个区块串联,因此可以追溯到任何一笔交易的前世今生。
3. 拜占庭将军问题与分布式网络的共识机制
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个可靠性有缺陷(引申为缺乏信任关系)网络达成一致性的分布式协议问题,由Lamport于1980年发表的 Reaching agre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faults文章中首次提出
问题是这样描述的: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将军们必须全体一致的决定是否攻击某一支敌军。问题是这些将军在地理上是分隔开来的,并且将军中存在叛徒。叛徒可以任意行动以达到以下目标:欺骗某些将军采取进攻行动;促成一个不是所有将军都同意的决定,如当将军们不希望进攻时促成进攻行动;或者迷惑某些将军,使他们无法做出决定。如果叛徒达到了这些目的之一,则任何攻击行动的结果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完全达成一致的努力才能获得胜利。
比特币通过对这个系统做出一个简单的修改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为发送信息加入了成本,这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率,并加入了一个随机元素以保证在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城邦可以进行广播。它加入的成本是“工作量证明”,并且它是基于计算一个随机哈希算法的。哈希是一种算法,它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获得一些输入然后进行计算,并得到遗传64位的随机数字和字母的字符串……目前,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搞懂,学习中……
4. 币天销毁与信用概念的重塑
“在不远的将来,电商平台深恶痛绝的两大顽疾——刷信用、职业给差评——将得到根治,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泛滥成灾的刷客、差评师两种职业也将走向终结。而能够彻底根治这两大顽疾的,正是区块链中的“币天销毁”这一概念的应用。”——长铗 巴比特创始人,区块链研究者,科幻作家
币天(CoinDays)销毁是区块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顾名思义,币天销毁等于每笔交易的金额(币)乘以这笔交易的币在账上躺的时间(天),比如你花了一笔100天以前收到的10比特币,这笔交易的币天销毁就是1000币天
举个现实的例子:在当前的信用体系中要考察一个人的还款能力,银行流水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但这一指标是可以造假的。比如你有两个(不同开户名的)银行卡账户,而两个账户总共的存款余额为1万元,你可以每天不断来回转账,就可以把两个账户每月的银行流水做到50万元甚至100万元,但你的账户余额实际上仍然只有1万元(假设没有转账手续费)。
也就是说,如果在当前信用体系中引入了区块链中“币天销毁”这个概念,无论你怎样折腾,信用评价几乎是没有变化的!通过做大银行流水来造假的行为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但如果规定把币天销毁作为信用评价因子,在一次交易中,销毁的币天越多,则信用评价的权重越高。当刷客试图给用两个账户反复交易而刷好评时,第一次交易的评价是有效的,但历史上累积的币天在交易完成之时便已销毁,当进行第二笔交易时,由于发生在第一次交易后不久,币天积累非常之小,相应地,对信用评价的贡献微乎其微,其后所有交易的币天销毁之和同样也非常之小,用户利用同一笔钱反复给自己刷好评,不管进行多少次,其最终效果与第一笔交易所带来的信用评价几乎一样。同样,将差评师试图通过大量小额交易对用户以恶意差评时,由于信用评价正比于币天销毁,由于交易的额度太小,同样也几乎不能对用户的信用造成影响
在现实的信用体系认知中,人们过去总是把信用当成一个道德问题,试图从道德层面约束交易行为,淘宝们设计了极其复杂的信用体系,试图区分真实的交易行为与作弊交易行为,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社会关系、职业、收入甚至公共事业缴费单,来评价一个人的信用高低。
然而在区块链的信用评价中,信用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用户的交易行为不再被区分为作弊交易与真实交易,所有的交易行为一视同仁,通过数学赋予交易以成本(币天销毁),便可以使信用评价结果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信用。作弊是允许的,但即使你作弊,也不会对任何人的信用产生影响。
未来信用也许会重演发生在“信息”身上的历史:
我们对信息的认识以前是不精确、模糊的,而现在可以度量为“比特”,可以度量、压缩、传输、处理、变换、重现……因此,币天销毁也许会重塑我们对信用的认知
5. 智能合约与贸易模式重塑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这个术语至少可以追溯到1995年,是由多产的跨领域法律学者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来的。他在发表在自己的网站的几篇文章中提到了智能合约的理念。他的定义如下:“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一套承诺指的是合约参与方同意的(经常是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承诺定义了合约的本质和目的。以一个销售合约为典型例子。卖家承诺发送货物,买家承诺支付合理的货款。
数字形式意味着合约不得不写入计算机可读的代码中。这是必须的,因为只要参与方达成协定,智能合约建立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一台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执行的。这意味着,我们订立、执行、争议解决机制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这部分也没有完全搞懂[发呆],但是刚觉很值得去学习研究……
6. 区块链技术应用展望
从 2008年的比特币开始,区块链经历了可编程货币、可编程金融与可编程社会三大应用时代,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区块链1.0:可编程货币:去中心化的数字支付系统,无障碍的价值转换;
区块链2.0:可编程金融:股票、清算、私募股权等众多金融领域;
区块链3.0:可编程社会:公证、仲裁、审计、物流、医疗、邮件等领域。
从需求端来看,金融、 医疗、公证、通信、供应链、域名、投票等领域都开始意识到区块链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将技术与现实社会对接。
从投资端来看,区块链的投资资金供给逐步上升, 风投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投资密度越来越大,供给端的资金供给有望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从市场应用来看,区块链能成为一种市场工具,帮助社会削减平台成本,让中间机构成为过去;区块链将促使公司现有业务模式重心的转移,有望加速公司的发展。
从底层技术来看,区块链有望促进数据记录、数据传播及数据存储管理方式的转型;区块链本身更像一种互联网底层的开源 式协议,在不远的将来会触动甚至最后彻底取代现有互联网的底层基础协议
从社会结构来看,区块链技术有望将法律与经济融为一体,彻底颠覆原有社会的监管模式;组织形态会因其而发生改变,区块链也许最终会带领人们走向分布式自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