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国际接轨的学术研究,实践认可的社会服务。

电子商务在中国

吕爽:“互联网 ”背景下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研究

2017-10-28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区,未来的雄安既要着力打造成绿色生态宜居,高标准、国际化、创新型的城市,还需考虑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创新体系,打造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输血型”路径与区域自我成长“造血型”路径并重的双引擎的发展模式,形成国际一流的世界级城市群。

与深圳和浦东设立条件相比,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有其独特性表现。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优势明显,目前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二、贸易量第一,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相融合转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因此雄安新区不应再走劳动密集和资源导向驱动发展的道路,而应逐步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和高新技术供给型产业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

相较于深圳和浦东发展期均处于我国高速增长阶段,充分享受了经济繁荣、要素集聚和人口红利。目前雄安新区正处在经济新常态阶段,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且外向型经济疲软的环境中,同样对雄安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第一个非沿海地区的新区,距京津石均约100公里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亟需形成独特的创新型发展理念与模式。

雄安新区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台的重大区域战略。由于新区建设背景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异,传统城市发展路径难以完全套用,亟待将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雄安新区的设立旨在打造成为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集中承载地,同时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 在雄安新区发展建设期间,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如拉斯维加斯、迪拜、仁川,这些城市都是从无到有,平地而起新城的成功案例。

从前期规划上应注意避免“大城市病”问题的出现,疏解人口、优化城市间空间布局。因此在新区建设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1、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发展独特的主导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是新城建设初期的关键因素,也是雄安实现内源性增长的核心要素。

2、雄安新区位于京、津、石三地的地理中心,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大任务,如何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在短期内快速集聚资源,实现跨越式增长,实现共享优质资源与城市间有序分工体系。

3、国家赋予雄安新区众多优惠政策,如何将高能级政府强力推进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有效结合,进而激发市场活力,是雄安新区后发赶超战略成功的关键。

4、依据雄安新区平地起的特点,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引导,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是零起点新城建设的最大保障。

因此,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新城发展经验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特点优势,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承载力、公共服务等独特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区规划与定位设计,确保雄安新区能顺利实现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和战略目标。

1、建立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中央强调雄安新区的首要任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将为雄安新区短期内快速集聚资源和跨越式增长提供难得机遇。从长远角度上看,这不能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的唯一驱动力,雄安新区必须走出一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输血型”路径与区域自我成长“造血型”路径并重的双引擎发展模式。

2、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发展体系。在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同步启动雄安新区的城市功能与产业中长期规划,站在信息技术革命前端,打造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先导区。新产业体系的建立,既要科学规划发展产业链,明确其发展主导方向;又要重点关注高端移民宜居环境的建设,特别应在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好工作,增强对优质要素的吸引力与集聚力。

3、注重创新能力与新产业成长之间的协同关系。北京是我国科技中心,天津和石家庄也有丰富的科技资源。雄安新区应注重与三市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分工与合作,尤其是通过建设科技交易市场和孵化试验区,加强研发转化与产业成长之间的对接与衔接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积极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这是雄安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保障之一,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作用边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推动治理模式的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先行先试打造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双重治理模式的创新先行区。

中央赋予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的使命,是对京津冀城市群“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总体定位的一个重要支撑。雄安新区承担着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国家创新使命,是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重要创新支点。京津冀地区要实现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目标,必须建设和完善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形成一个集中、高效、全球化的创新空间载体。

建设和完善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应注重一下几点:(一)提高雄安新区吸收水平,有效吸纳优质资源;(二) 以共建共享为基础,打造全方位创新服务体系;(三) 全力打造制度高地,吸引优秀创新人才;(四) 利用功能疏解契机,承接社会公共服务资源。